顶级文学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重生之打飞机 > 第二百八十三章 德国上空的鹰 二

第二百八十三章 德国上空的鹰 二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本来德军地面雷达站点的方位,并不是那么容易知道的,毕竟有些隐蔽的雷达站,会建在某些大山的山峰上,有些会建在平原开阔地带,而有些又建在城市的周边,要想把这些雷达站一一找出来,还真不容易啊。盟军的潜伏特工,在战前为此费了很大的劲,有的特工甚至还在盟军实施战略大轰炸时,冒险为盟军的轰炸机做前线地面引导员。(二战时各国对电台都管得很严,这时已经有专门的侦听搜索地下电台的仪器。)

一提起战略大轰炸,有的人或许就会联想到成千架飞机,一哄而上狂轰滥炸,或许以前的英伦大空战,德国人曾经这么干过。但现在在蒙特的指挥下,起码美军的飞机没有这么蛮干。蒙特采取的是更科学的办法,对所有参战的飞机实行分批分时起飞,对需要轰炸的任务目标实施按地段按价值按大小按轰炸的难易程度划分开来。第一波起飞的各个机群战斗机的数量最多,比轰炸机的数量还要多,而第二波起飞的机群其中战斗机与轰炸机的比例是1;1,1:2炸机占多数。

这样的比例搭配,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一旦发生空战,把战损控制在最低程度,可接受的范围之内。按照现时欧洲战场上飞机及机组人员的补充情况来分析,要想战略大轰炸能够连续几个月,战损必须控制在3-4%之间,如果战损持续超过5%,就不能持续轰炸下去了。这是一个相当客观重要的衡量标准,能够做到那么盟军就将赢得战略轰炸。

法兰克福地区的机场及兵工厂,在盟军6月份诺曼底登陆前,曾经被盟军一次出动三千架次的飞机轰炸过,重点目标是该地区的大型滚珠轴承工厂,其生产的产品是坦克、火炮、车辆等机械装备的必须零部件。这时德国重建起来的工厂大多数搬到了地下进行生产。轰炸的难度要比以往都要高,这也是蒙特在制定轰炸策略时放弃打击这些关键工厂,而转为重点轰炸地面上的交通网络。机场作为空军基地外,也是航空运输的枢纽载体,无论怎么说机场都是必炸的目标,摧毁了敌人的机场就能有效控制制空权及破坏空运线路,有一举两得的效果。

“我是飞天侠,各中队注意,扇形散开,准备战斗。”飞往法兰克福方向的先锋机群比飞往慕尼黑方向的先锋机群要先到达战斗空域,第航空联队长约翰.米歇尔上校可以说得上是这时欧洲战场上美航空兵联队中的领军人物之一。第六航空联队,是在蒙特当年战略轰炸挪威时创立的快速航空特勤大队的基础上扩编而来的,约翰.米歇尔上校和保罗.蒂贝茨中校都是这支部队的创建人之一。

“我是飞天侠,所有人注意,重整队列,战斗机分队与轰炸机分队相互配合,构成梯次式松散轰炸队形。”眼看距离目标空域越来越近,依然没有见到德军的战斗机前来拦截,这种情况也算少有。既要防止空战又要准备对地轰炸,约翰.米歇尔上校唯有选择命令分散队形,采取让六架战斗机给六架轰炸机护航兼掩护轰炸的模式作战。队形也由巡航时的密集飞行队列改为,有先有后一批一批宽松扇形分布在上下不同空中高度的突袭分队。

自从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后,三个月来德国空军同盟国空军经过了多次正面较量后,战损数量是惊人的,德国空军能够用于参战的飞机数量直线下降。戈林面对希特勒要解除他的职务的压力下,借口养病不出。而希特勒要求空军在没有胜算时,不得轻易出击,毕竟这时德国的飞机生产很难跟得上战损消耗了。戈林的不理军务和希特勒的要求,度至了德国西线的空军,大多数都躲进了坚固的掩体机库中去避而不战。这给盟军在10月份展开的战略大轰炸,打开了方便之门。

最新全本:、、、、、、、、、、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