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级文学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天兵在1917 > 591 华夏的那点儿事儿(1)

591 华夏的那点儿事儿(1)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老蒋说白了就是不准T共接受日寇的受降,准备独吞肥肉。这种不地道的做法T共方面自然也是不会接受的。对此老蒋自然是一肚子的火气,在《戡乱战史》中这么写道:“……奉命沿平汉、津浦两路北进及受降、接收之刮军部队,不仅行动受限,至晋冀鲁三省大部地区,均由‘沦陷区’转为‘赤区’。最后我虽勉力以一部空运、海运至济南、青岛、平、津等城市,仍因兵力所限只能控制点线,无力掌控全局,我华北、华东未战之时,已处于不利之态势。”

从这一点来看,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刮军对华北、华东等地确实是鞭长莫及,而之所以这么鞭长莫及无非是老蒋的消极抗日保存实力,如果他不收缩得这么厉害,至于抢不到地盘吗?当然,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证明敌后战场的主力是T共,T共如果真是所谓的游而不击,能控制如此广阔的一片区域?

这还是历史上,在这个时空,刮军的态势是更加不妙。因为T共的强大,在抗战末期大反攻阶段席卷了华北和华东,不管是农村还是大中城市都落在了T共手里。让蒋某人连青岛、济南、平、津等大城市都没有捞到。在这一块区域别说是控制点线了,是一点儿存在感都没有。

甚至,这还是T共留了一手了,真要让T共放手的跟刮民党抢,恐怕江淮一代老蒋的命根子都得落在T共手里,谁让这里老蒋没有存在感呢?

乘着铁托下决心的这段时间,让我们暂时离开南斯拉夫,前往华夏看一看,那里的事情也快要水落石出了。

马歇尔主导的和平谈判还是有成果的,至少是达成了纸面上的成果,刮共两党都表示接受协议,愿意成立联合政府。但是马歇尔却对华夏联合政府不抱任何希望。

他在给夫人的信中写道:“和平谈判期间双方的摩擦不断,三天一小打两天一大打,刮民党方面不断地在找事,而T共方面也毫不犹豫地予以还击。在我看来这个谈判不过是拖时间而已,一旦刮民党方面完成了战争准备,有没有协议都无所谓了!”

马歇尔的判断非常的准确,就在谈判达成一致后的第7天,在苏北、在陕甘宁、在河南刮共双方爆发了大规模的武装冲突。可以说内战已经全面爆发了!

如果从较宽广的历史角度来说,刮共双方在抗日战争胜利之后进行的大规模内战从很大程度上来说无疑仍是1927年到1937年内战的延续。

不得不说华夏的事情就是这么复杂而有趣,当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开始之后,刮共双方终于在********的压力下走到了一起,以“兄弟倪于墙,共御外辱”的气概携手抗击日本侵略者。可虽然如此,但在整个抗战期间,刮共双方的冲突和摩擦也一直持续,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内战照打外敌也要打的“斗而不破”式的抗战。

不过随着日本的投降,这种斗而不破的模式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没有外敌,兄弟自然继续倪墙。尤其是刮民党方面,作为名义上的中央政府,刮民党政府的实权掌握着蒋某人是无论如何也不会允许“一国二主”的现象继续存在下去。

此时130多万侵华日军(不包括关东军)已经成为等待缴械投降后遣送回国的战败军队(还有相当数量的伪军,当然作为蒋某人曲线救国的实施者,相当数量的伪军其实就是刮军),可想而知,日本侵略军留下的地盘和留下的武器就是一块最大的“肥肉”,谁都不愿意这批庞大的装备落在对方手中。

上过历史课的我们都知道,因为抗战后期蒋某人一直是消极抵抗,真正的刮军精锐都集中在西南和西北地区,离日占区是相当的远,按照正常状态,日寇留下的武器装备真心是很难落在他们手里。所以当时老蒋就想了个歪招,下令不准第18集团军(八路军)接收日本投降。

按照蒋某人在“大陆歼敌一亿虎踞台湾”之后编写的《戡乱战史》记载:“该集团军(18集团军)所属部队,应就原地驻防待命,其在各战区作战之部队,并应接受各战区司令长官之管辖,勿擅自行动!”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