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级文学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跃马大唐 > 第五一六章 交易

第五一六章 交易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div class="adread"><script>show_read();</script></div>

<div align="center"><script src="/Ads/txtend.js"></script></div>

</div>

手机用户请浏览 <a href="http://m.bixiabook.com" target="_blank">http://m.bixiabook.com</a>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书架与电脑版同步。

安禄山的奏折显然不是真的要辞,而是在耍脾气罢了。玄宗当然也不会允许安禄山告老,因为安禄山并不老,还没到无法效力的地步。更主要的原因是,在玄宗心目中的安禄山是独当一面的悍将,是大唐东北边境安宁的保证,是自己心目中的朝廷柱石。除了安禄山,玄宗心目中没有任何人选能够戍守东北,让自己高枕无忧。

但玄宗当然也不能让杨国忠难堪,为君之道便是要懂得平衡臣子之间的矛盾,或者利用这些矛盾为为大唐更好的效力。此前的情形下,玄宗要做的便是既维护杨国忠的威信,也要安抚安禄山的情绪。两万兵额还是要给剑南,因为杨国忠是左相兼兵部尚书,如果他在自己默许的情况下做出的决定被自己驳回,杨国忠恐怕也要请辞告老了。但安禄山这一面,恐怕需要给些补偿。

如何补偿?玄宗尚在考虑之中的时候,尚在重病之中的李林甫教人用软座抬着进宫觐见玄宗。觐见中,李林甫给了玄宗一个解决的办法,那便是将王忠嗣所领的河东道节度使的职位交于安禄山之手。

李林甫的理由很充足,安禄山需要增加兵额对付契丹和突厥人,包围东北边境的安宁,既然朝廷无法给他增加兵额,那么如果将河东道节度兵马交于安禄山手中的话,正好可以让河东范阳和平卢三节度成为一体。这三个节度镇是连在一起的,交于安禄山一人之手,则兵马也可相互调动增援,恰好解决了安禄山所言的范阳平卢两镇兵力不足的问题。必要时,安禄山可调动三镇兵马相互协助增援,联合机动坐战。这么做既解决了兵额短缺之事,也可以有效的利用朝廷所养的兵马。不至于一处处于兵力不足之势,另一处的兵马却处于赋闲的状态。

更重要的事,这个建议还可以解决另外一个问题,那便是太子李亨举荐王忠嗣入朝担任中书平章和刑部尚书的建议。而王忠嗣本人领着河西陇右朔方河东四镇节度使的职位,如今又要入朝担任要职,一个人肩负如此多的重要职位,显然是无法做到面面俱到的,玄宗一直犹豫不决是否同意太子的举荐的原因其中便考虑到这一点。若不能面面俱到,召王忠嗣入朝便是一步烂棋,政务或许会因为王忠嗣的入朝而处理通畅,但若四镇的边务受到了影响,导致边镇告急,那岂非顾此失彼。

而且,王忠嗣本人多次表达过将河东和朔方两镇节度使之权交于他人的愿望。若不是李亨竭力的反对,玄宗也不想太驳太子颜面的话,怕是早就准了王忠嗣所请。

玄宗不得不钦佩李林甫的老道。老臣便是老臣,关键时候给出的解决办法可谓一箭三雕。其一,剑南道可增加兵额,可解西南燃眉之急,让西边的边境防守得以加强。其二,将河东道交于安禄山兼领,可安抚安禄山的情绪,也可有助于安禄山守卫东北边镇。其三,王忠嗣卸任河东道节度使便少了一处分神之处,又可应李亨所请召王忠嗣入朝,让王忠嗣可以兼顾朝中政务和其他三镇的军务。这显然是个极好的主意。

而且,玄宗觉得意外的是,原本犹豫是否调王忠嗣入朝的另外一个主要原因是怕李林甫心中不高兴。好像是自己要找个人接替李林甫的职位一般,有些不近情理。毕竟李林甫不过是重病休养而已。但李林甫的态度却让玄宗觉得他丝毫没有介意,没有考虑自己,而是积极的为朝廷着想,为自己解决目前的难题,这让玄宗对李林甫更加的敬重。

玄宗几乎是毫不犹豫的便同意了李林甫的解决之道,当晚,安庆绪便心满意足的离去了,太子李亨也没说半个不字,杨国忠也没多说一句话,此事就此解决了。

这便是王源从柳钧口中得知的事情的全部经过,而这一切在杨国忠的信中居然只字未提。杨国忠的信里只是一味的自吹自擂说自己虎口夺食从安禄山的手中抢了两万兵额,如何的艰难云云。其用意自然是要让王源感他之恩,对他死心塌地,却不知王源知道经过之后长叹一声,用一句‘愚蠢’形容他的所为。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